专访支付宝CTO朱林: 进一步探索支付方式的创新
- 2025-07-05 07:10:01
- 705
6月17日,Rokid宣布即将发布的RokidGlasses内置支付宝“看一下支付”,成为全球首款可支付的智能眼镜。这不仅是Rokid的一项黑科技,也是支付宝带来的又一个便捷支付的方式,方便用户在忙碌或者不方便拿出手机时直接在眼镜端进行支付。
简单介绍一下RokidGlasses智能眼镜,这是一款围绕全天候佩戴使用而设计的全功能智能眼镜,拥有轻便、长续航、智能等特点。在使用RokidGlasses支付时,只需要本人语音呼出乐奇并说一句:“乐奇,付款10元”,眼镜就会调用摄像头识别收钱码,最后本人只需要说“确认支付”,即可完成付款。
不得不说RokidGlasses的看一下支付功能便捷行确实非常高,但相信有不少朋友对于眼镜支付的安全性存疑,以及未来会不会有更多便捷的支付方式,而这些支付方式的安全性又该如何保证?为此我们也有幸对支付宝CTO朱林进行专访,深入讨论支付宝对于未来支付方式的创新以及安全性上的考量,以及在AI与智能设备领域的创新。
看一眼支付的由来以及未来的方向
从以前的PC支付、快捷支付到现在的扫码支付、碰一下支付,或许大家都能感受到和明显的阶段性的变化,但实际上这背后要从B端和C端两个方面来看。
第一类是从B端的视角,也就是商家收单收银的层面,收款机将付款的二维码信息通过NFC碰一下传到手机设备上唤起支付,从大逻辑上来看这与直接扫码支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,只是换了一种更便捷的方式。
但现在说到的眼镜看一眼支付,就是一个纯C端的产品,它借助了已有B侧的产品的覆盖,再从C端产品去做融合与接入去完成支付,未来支付还会面向AI去提供更多的服务。
从碰一下支付到现在创新的「看一眼支付」,支付宝真正期望做到的是「支付是无感的,交互是无感的,决策是智能的」。也就是说在某个场景中有需求、有支付的意图,支付就会识别,与你的意图无缝衔接,将支付能力植入到场景中。
而支付宝面向于AI的支付能力也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,未来或许会给智能体创建一个钱包,而这个钱包会基于AI的支付能力以及安全体系去设计,而不是基于原有的支付账户,因此很多的体系结构都会改变,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量。
无感支付的安全性如何保证
“支付的本质就是风险,风险一定程度声来源于我们自己的安全能力”,今天从安全的角度上来说,几乎所有的东西它都会有漏洞,而问题就在于我们会花多大的代价去利用这个漏洞,在利用之后所获得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是否等价,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怎么更智能地做出决策,其中安全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像是RokidGalsses眼镜的看一眼支付,它通过的是声纹识别技术,如果在支付中识别到不是主人的声音,将会提示非本人操作而支付失败。
但目前成熟的AI能力完全可以模仿主人的声纹去进行支付操作,对于这个问题Rokid的回答是:从眼镜识别到有支付的意图时,就已经开始进行安全检测了。也就是说,支付安全的交互不会基于在发生支付的时刻产生交互,而是一个从硬件到软件层面的全流程的交互,是一整套的安全识别过程。只有将全流程的交互去融入到支付场景里面,才能做到真正的「无感支付」,但要做到这些就需要一个完整的大模型,将安全贯穿于整个支付流程。
支付宝正在探索AI和智能设备领域的支付创新
从大方向去看,朱林表示今年作为Agent的元年,各家厂商无论是手机、智能手表或者智能眼镜产品,都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状态,大家也都在各自往各自坚定的方向走,而支付宝则在保持原有的业务形态和规模优势上,进一步AI化。
目前各家终端厂商在AI的方向都有很多的路线,就像是从底层的操作系统的OSAgent去操作,它不需要经过APP去完成智能化改造,从人的点击行为就能了解你的支付意图,从而在AI端直接调用支付宝或者其他支付软件进行支付,这样就能解决每一个APP的支付入口分裂的问题。
正因为AI可以通过跨场景、跨时间、跨应用甚至跨越人去完成各种支付目的,因此从发展方向上,支付宝未来会从「以人的角度」转向「以AI的角度」去设计背后的能力和整体架构。这样的变化就会面临整个体系,包括服务形态、技术能力甚至是安全层面都要进行改革。
总结
对于一些拥有数字鸿沟的人群来说,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创新的支付方式安不安全。反观此前的「碰一碰支付」,最早使用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,但过去了一年,年轻人使用的占比已经到50%以下了,更多的都是老年人或者外国人在使用。因此,我认为这些创新的支付方式需要时间去沉淀,慢慢地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无感支付,同时保证其安全性。
未来支付宝也将会推出一些创新的支付方式,例如智能眼镜会与B端设备的联动的「看设备支付」,在保持原有眼镜支付支付形态的同时,需要付款码就可以直接支付。同时我们也期待一下支付宝能为我们带来更多有意思的支付方式。
- 上一篇:爸爸的朋友不知道他去世提排骨找他
- 下一篇:韦东奕近期在数学顶级期刊发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