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银行股表现: 分红浪潮下的市场起伏与结构性机遇
- 2025-07-24 02:53:44
- 301
2025年注定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关键分水岭。在监管政策强力引导下,A股上市银行掀起史无前例的分红浪潮,中期分红总额突破2000亿元。这场资本盛宴背后,是银行股上半年“过山车”式的市场表现——申万银行指数先冲高15.2%,创下历史峰值,又在7月迎来连续回调。
千亿分红“现金牛”:银行股除权后稳健填权,长线资金抢筹推升新高
2025年上半年,银行板块的分红力度持续领跑市场,年度累计现金分红总额达4206.34亿元,工商银行以1097.73亿元的全年总派息额位居首位,建设银行每股分红0.197元为同业最高。国有大行股息率普遍超4%,建设银行达4.44%,显著高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。分红落地后,银行股的股价变化呈现出“短期调整、长期稳健”的特征。
从短期看,分红实施后股票会进行除权除息处理,股价会因每股净资产的摊薄出现技术性下跌。例如工商银行在分红到账日,股价从除权前的5.8元跌至5.5元左右,部分短线投资者因“股价下降”的直观感受选择离场,导致单日成交量放大15%,但这种波动更多是规则性调整,并非基本面变化,除权后银行的盈利能力、资产质量等核心指标并未改变,反而因现金分红的确定性,吸引了大量“存股收息”的长期资金。
从长期看,高股息的持续性支撑了股价的稳定性。以国有大行为例,其股息率中位数达4.07%,远超10年期国债收益率,这种“类债券”属性让银行股成为险资、社保等长线资金的配置核心。
据公开数据显示,分红方案公布后,工商银行的机构持股比例从35%升至38%,农业银行的北向资金持仓量增加12亿股,资金的持续流入逐步抵消了除权带来的短期冲击,6月末时,五大国有行股价均刷新历史新高,印证了高股息资产的长期吸引力。
13.1%涨幅夺行业亚军,“改革+高股息”双线领跑
2025年上半年,银行板块以13.1%的涨幅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二,42只银行股中41只收涨,仅郑州银行小幅下跌,整体表现亮眼。
从个股看,“改革派”与“高股息派”双线领跑。浦发银行凭借新任管理层推动的业务改革,上半年股价大涨34.89%,成为板块“涨幅王”;青岛银行因大股东拟增持的利好刺激,股价上涨32.43%,位列第二。国有大行虽涨幅不及部分股份行,但表现稳健——工行、农行、建行股价均涨超12%,且在6月末集体刷新历史最高价,其中建行股价突破8元,较年初涨幅达15%。
这一波行情的驱动逻辑可归结为三点:一是“避险属性”凸显,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背景下,银行股低估值(上半年市盈率中枢5.8倍)、高股息的特征成为避险资金的“港湾”,险资在二季度增持银行股规模超500亿元;二是政策预期支撑,市场普遍认为央行将通过非对称降息等工具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,一季度银行业净息差环比收窄幅度已从0.15个百分点收窄至0.08个百分点,印证了政策调节的效果;三是“红利资产”的持续热度,在利率下行周期中,银行股“每年稳定分红”的确定性被放大,部分投资者甚至将其视为“类存款”配置,推动板块资金沉淀效应增强。
上半年银行股的行情并非一路坦途,从年初至4月28日板块累计上涨18%,但5月后出现回调,截至6月末涨幅收窄至13.1%,“先涨后跌”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切换。
第一阶段是资金与预期共振导致的上涨行情。高股息策略被无限放大,国有大行4%以上的股息率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利差突破2.4个百分点,这种“无风险套利空间”吸引了大量追求绝对收益的资金。以邮储银行为例,其2.102元/10股的分红方案对应股息率4.2%,一季度股东户数环比增加12万户,股价在4月中旬一度突破7元,较年初上涨23%。
第二阶段是多路资金集中涌入推动持续上涨行情。险资、南向资金与国资形成“合力”,例如平安系在二季度30次增持工行、农行等港股,南向资金单季净买入建行港股249亿港元,青岛银行、苏州银行等城商行获地方国资增持超5%。资金的集中流入直接推动板块估值修复,银行股平均市净率从年初的0.5倍升至0.7倍,接近历史中枢水平。
第三阶段时经济复苏的间接利好支撑上涨。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.2%,企业信贷需求回暖,银行业新增贷款规模达6.3万亿元,同比多增8000亿元。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%,零售贷款不良率环比下降0.1个百分点,资产质量的改善强化了市场对银行盈利的信心。
上涨阶段中穿插着短期回调行情,主要系以下三个原因:一是银行一季报公开后,六大行中,工行、建行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3.99%、3.99%,营收降幅超3%,部分股份行如民生银行净利润增速从去年四季度的5%降至1.2%。业绩披露后,市场对“净息差收窄拖累盈利”的担忧升温,4月最后一周银行板块资金净流出达280亿元。
二是经过前期上涨,银行股的“性价比”有所下降,估值修复接近尾声,板块市盈率从5倍升至7倍,接近近五年80%分位,部分资金选择“落袋为安”。例如前期涨幅较大的青岛银行,5月单月换手率达150%,股价回调12%,反映出短期获利盘的离场。
三是市场风格切换的冲击。在4月底财报披露完成后,科技、新能源等成长板块因“业绩无雷”预期升温,吸引资金从防御性板块流出。5月银行板块日均成交额较4月下降25%,而创业板指成交额环比增长30%,资金分流直接导致银行股缺乏持续上涨动能。
2025年下半年银行股展望:政策与经济平衡下的结构性机会
由于近期出现了“先涨后跌”的行情,下半年银行股表现成了投资者的关注点,业内人士向笔者表示,下半年银行股的表现将取决于“政策力度”与“经济韧性”的平衡,板块大概率呈现“震荡中枢上移”的格局,结构性机会多于整体性行情。
首先,宏观经济与政策是最关键的变量,若下半年出口数据因美国关税缓冲期到期承压,可能拖累制造业信贷需求,进而影响银行对公业务;但消费复苏若超预期(如社零增速突破6%),零售贷款占比高的银行(如招行、平安银行)将受益。目前市场预期三季度GDP增速5.0%,经济的“弱复苏”基调下,银行股更可能呈现“防御为主”的特征。
根据市场预期,央行年内仍有一次降息可能性,但大概率延续“非对称降息”策略,LPR降幅或小于存款利率降幅,以保护银行净息差。若1年期LPR下调10BP、存款利率下调15BP,银行业净息差有望环比持平,避免盈利进一步承压。
券商人士向笔者透露,下半年银行业内部的分化还将加剧,国有大行的“压舱石”属性仍强,其庞大的客户基础与低不良率(平均1.12%)能抵御经济波动,适合长期配置;股份行与城商行则需关注“特色业务”的突破:如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、江苏银行的科创企业服务,若能在细分领域形成壁垒,有望获得估值溢价。
其中最需保持警惕的是房地产行业的不确定性仍可能传导至银行。截至一季度,银行业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同比下降3%,但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环比微升0.03个百分点,若下半年房企债务违约增加,部分区域城商行的资产质量可能承压。
根据市场上券商研报以及业内人士推荐,以下几只银行股具备较强的确定性与弹性:一是浦发银行,新任管理层推动的“对公业务轻型化+零售业务场景化”战略成效显著,上半年营收同比止跌回升1.2%,股价上涨34.89%。随着信用卡不良率降至1.8%、科技投入占比提升至3.5%,改革红利有望持续释放,目标价看至15元。
二是兴业银行,作为投行业务的“隐形冠军”,一季度投行收入同比增长22%,绿色信贷余额突破2万亿元,在政策支持低碳经济的背景下,业务空间广阔。当前市盈率6.8倍,低于股份行平均水平,估值修复潜力大。
三是江苏银行,其兼备高股息与区域优势,4.7%的股息率在城商行中排名前三,扎根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使其制造业贷款不良率仅0.9%,并且近期的“苏超事件”也将其热度推上了新高度。上半年股价上涨25%,若下半年区域经济持续复苏,有望冲击10元关口。同理还有成都银行,作为四川基建投资超3万亿受益者,不良率0.66%也处于行业最优阶层,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地域优势。
四是建设银行,作为国有行中的“成长股”,定增募资500亿元补充资本后,基建贷款投放能力增强,一季度基建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%。作为南向资金第一重仓股,其港股流动性优势明显,A/H溢价率收窄至15%,安全边际较高。
五是农业银行,股息率5.2%,存款成本率1.72%处于行业最低,县域贷款占比37%抗周期性,属于强高股息防御型类股票。同理还有渝农商行股息率6.1%,PB仅0.45倍,成渝债务化解改善其资产质量,也属于很好的关注对象。
从时间节点和策略上看,在2025年Q3可以优先配置农业银行、渝农商行等稳定性更强的股票,防御市场波动。在Q4可以切换至江苏银行、成都银行,建设银行等成长性更强的股票,博弈经济复苏。
- 上一篇:李木戈景甜张彬彬开机同框
- 下一篇: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来了